魔书网
魔书网 > [综历史] 帝王将相在我直播间疯狂辟谣 > 第85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5章

 

史称“开元盛世”。

杜甫在诗中也对这一时期的富足有着详实的描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这一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听得正在笔录的李世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咱们国库有这么丰厚吗?!

此时此刻,大唐才将这个烂摊子从前朝手里接过来,吃的还都是隋朝剩下的旧库存,新的发展还没完成一个很好的良性运转。

这……这可真是意外的惊喜。

在大唐之前,中原大地已经有四百多年没有好好地统一过。中间分分合合,即便是侥幸建立了新王朝,也都是短命鬼,根本做不到能够长期地统治下去。

以至于大唐在建立之初,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抄作业对象。抄汉朝吧,那又有点久远,抄隋朝吧,隋朝作为亡国前朝,其中制度有很多不能直接拿过来用的部分,更不用说中间那些其他短命鬼了。

虽然“国祚绵延”是初唐君臣们都期望的,但是其实他们心里也没底——大唐真的能顺利地运行下去吗?

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他们都对前朝的教训作出诸多思考与整理,这也侧面印证了他们对于国祚能否真的绵延的担忧。

现在突然被告知,未来大唐会有这样的盛况,对李渊和李世民来说,无异于一记强心针,让他们对大唐未来的发展和自身的制度建设更有信心起来。

李渊已经被判了寿数,是没什么想法了,李世民眼神中立刻闪烁起光芒,这样的盛世在他的任期内,是不是还能看见一些苗头呢?

可惜,这样的欢欣雀跃只持续了一两秒,祁衡在讲这一段的时候可一点都没大喘气,他立刻接着向下说起来安史之乱之后的内容,给这对君君父子希望的小火苗直接吹灭了。

【而在安史之乱后,诗人所描绘的景象就变成了“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

很现实,这些文学作品之际反应了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的伤害。

从文学上来看,这种转变并非是恶性的,曾经浪漫的理想主义在战争中显露出了自身的不足,诗人们不得不用更为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这个国家和它的子民正在经受的纷乱。

原本的“立功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在适用,在这之后,一部分诗人转为“立言垂训万世”,书写无数警示名言,另一部分则是对这些国家民族大义失去了信心,写出的诗也就“气骨顿衰”了。】

李世民和李渊皆是将“安史之乱”这四个字默念了一遍。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承人的问题还没调整好心态,怎么又来了一个新的乱子?

这一乱……大唐国祚还能再延续下去吗?

--------------------

李世民的心情be like:仰卧起坐过山车

【在公元七百年前后,几代人努力下,大唐几乎是成为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节点,大大小小的国家派使节前来朝见天子,中原地区成为了真正的大唐帝国。

现在的唐朝统治者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的前半生就和父辈们一样,励精图治,使得国家的发展进入到一种前所未有之盛况。

但很可惜,在这样繁华的治世面前,他缺少一种居安思危的能力。

李隆基执政时间渐长后,那个年轻时雄心勃勃的他逐渐隐身,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沉湎于声色犬马,听信谗言,任用佞臣的昏君。

人还是那个人,但是里面的芯子逐渐腐朽了。

而封建王朝的兴盛极大程度依赖于领导班子的个人能力,这种皇权集中的制度,需要皇帝本身有着坚韧不拔的心性和一腔热血,才能够走得长远。此时此刻的李隆基显然不能胜任一个优秀的君王。

兵变的种子在此种下,黑暗缠绕的王廷使得地方上的“鬣狗”们嗅到了腐肉的味道,引火线也延伸到了大唐各地。

引火线有了,还需要一个炸响第一颗惊雷的人,以及真正的□□。

和只运行了十四载的秦朝不同,想要真的倾覆一个这样庞大的王朝,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

而安史之乱也多亏了此时唐朝军兵制度的变化。

初唐时期,唐朝效仿隋制,实行府兵制,即按照地区在各个地区征集一整支的军队,轮流履行进京充当中央禁卫军和外征防护的指责。

而这种制度依托于土地本身,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依赖于均田制这种维护农民土地的制度,这些兵原来都是田地里的农民,随着土地兼并的加深,这些农民失去了自己的田地,也就变得漂泊无依起来。府兵制也就自然而然地推行不下去了。

土地兼并,这个和封建帝制形影相伴的恶魔,在销声匿迹一百年后,卷土重来。而它的到来,往往也意味着这个王朝即将走向衰亡,新的一轮王朝更替即将拉开序幕。

于是府兵制被废除,新的制度是募兵制。和它的字面意思一样,现在军兵都是花钱征集来的。

你想想,以前的军兵都是农民抽调来的,现在是什么人会来响应征兵呢?除了原本家里就是富庶或是有军功的人家,剩下的就都是些市井屠户与流浪之人,整体的管理难度也随之提高。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