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书网
魔书网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611节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1节

 

老丈惊讶地看着朱允炆,冯上六与冯麦子也有些惊讶,还有商人想要固镇的莲藕,竟然只要两分利?

“少年郎,你莫不是开玩笑,这藕,真能拿出去卖钱?”

老丈不确定。

朱允炆笑着说:“你们有多少,我收多少,哪怕是十万斤,我也吃得下。”

杨士奇瞪大眼,皇上这口气是不是也太大了……

夏元吉已经习惯了朱允炆的大手笔,连盐场可能会多出十几万盐引都不放在眼里,还会在意十万斤莲藕?只不过盐那东西可以放,一年两年也坏不了,这藕可放不了多久啊。

朱允炆可不会干出自掏腰包浪费东西的事,没错,藕是放不久,但藕粉可以啊,深加工,再加工,提价卖出去不就是了……

如果夏元吉知道朱允炆的想法,一定会喊一声:奸商啊。

宜将剩勇追穷寇

奸商不奸商无所谓,朱允炆不在意。这里不靠谱的气候导致旱涝经常到访,指望田里的产出活命,估计二十年后这群人手里还存不了两贯宝钞。

养殖莲藕是一个不错的副业,有河船便利运输容易,哪怕是拉到南京去也用不了多久,实在不行就在固镇设置一个藕粉加工厂,还能解决一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藕粉这东西早在北宋时就有了,比如传说中“寇准牌”天池藕粉(ps:此处天池为池塘名,不是长白山那个),南宋时期的“西湖牌”藕粉,但这玩意自出世起,就是宫廷贡品,贵族想吃都不容易,更别说寻常士绅了。

朱允炆打算卖藕粉,多赚点钱挖井也好。

老丈不相信朱允炆,谁会傻乎乎收那么多藕,这东西可不能搁坏了,浪费可是会引老天爷惩罚的,于是问:“你莫要欺老夫,你说家里有几口人,又能吃多少?”

朱允炆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总不能说后宫几千号人,大明几千万人吧。

但总需要给他一个定心丸,朱允炆对老丈保证:“我们是商人,只要你们愿意开塘养藕,咱们就能签署契约,但凡是你们的藕,我们全收。契约里还可以写上一条,若商人不至,莲藕不销,每一亩池塘可索赔两贯钱钞。”

“二贯?”

老丈站了起来,就连冯上六、冯麦子也一脸震惊。这穷顿的小地方,谁家能称个两贯钱啊?这人张嘴就是两贯,这以后日子岂不是……

“当真?”

冯上六连忙问。

朱允炆认真地说:“可找县衙盖印,以成契约。”

老丈再三确认,终于相信了朱允炆,翌日一早,村里的人都听说了挖塘养藕的消息,家家户户都嚷嚷着参加,近百人成群结队进入固镇县,着实把知县卫膑吓了一跳,还以为出现了多大的冤情。

卫膑见朱允炆、冯庄的人已经达成协议,想了想这事可行,毕竟外面荒地不少,挖一些池塘也就是费点力气,何况商人来收货,对百姓也有利处。

考虑到契约的简便性,加上百姓不放心二八分成,认为这种方案过于冒险,万一没卖出好价钱,万一亏了,万一分不了多少……

百姓只希望马上看到收益,不希望冒险,于是与朱允炆商议,能不能以每斤两文钱的价全部收购,朱允炆看着老丈与众人,目光中多少有些无奈,这里的人只想求稳。

既然如此,那也简单了。

朱允炆答应每年九月至十二月分十次前来收购莲藕,固镇百姓将莲藕挖出,清洗干净后,送至浍河渡口,当场过称,以每斤莲藕两文、每斤莲子三文价收购。

夏元吉出于严谨,还添加了一些附加内容,比如突发情况,诸如河道走不了船,大雪封路等,收购延迟,收购时标准如何,滥竽充数则退回等等。

契约写好,朱允炆亲笔写下了“年六百”,并用了“实践出真知”印,至于老丈等人,就由衙门文书写上名字,按手印即可。

欢喜的百姓回去了,朱允炆等人则出了固镇,去东南方向游览古迹,固镇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

垓下之战。

有人说垓下之战是在固镇,有人说是在灵璧,在朱允炆看来这并不重要,因为垓下之战时仅仅是项羽的兵力就多达十万,刘邦想要吃掉项羽,没倍以上的兵力不太现实。

几十万人在这一片区域里,难免即在这里,又在那里,争论虞姬到底是在哪个帐篷外自刎的,实在是吃饱了撑的。

古时战场,此时已成了荒凉的原野,附近没多少人家,杂草丛生,零星古树,河水安静地流淌。

“一代霸王,陨落于此,留下多少唏嘘与感叹。”

朱允炆看着苍茫的大地,沉思不已。

夏元吉听着风声,笑道:“垓下之战,四年楚汉之争结束,霸王陨落,刘氏开强汉四百年基业。臣愿大明能远超大汗,百代兴盛,万年国运。”

朱允炆看向夏元吉,有些郁闷地说:“什么百代,万年,这样的话礼官、御史说说也就是了,你堂堂户部尚书就不需要溜须拍马了吧?”

杨士奇指了指远处的丘陵:“楚霸王九胜于外,一次败于垓下之战,大势绝尽。由此可见,战争交锋,往复难定,只有彻底打败与消灭对手,方可下个定论。引古论见,眼下朝廷谋略西域,臣以为若要战争,就应该一次荡平,犁庭扫穴,彻底控制西域,万不可心慈手软,不敢追击。”

夏元吉皱眉说:“《孙子》云,穷寇勿追,你这祭酒怎还唱反调?”

杨士奇哈哈大笑:“这是因为百姓有句话说得好,要痛打落水狗。若帖木儿果是东征,我们则可以趁势而动,控西北,夺亦力把里,将控制领地直推帖木儿所控之地!”

朱允炆含笑赞道:“穷寇勿追,还是痛打落水狗,这需要看时机。我听过一句诗,也是说霸王的,颇为厉害。”

“厉害?”

杨士奇与夏元吉对视了一眼。

朱允炆背负双手,目光有些深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嘶!”

杨士奇深吸一口气,夏元吉也不由得振奋精神。

这诗句虽似有些残缺,但只四句,依旧充满豪情壮志,其中蕴含着洞察古今,果敢英武的智慧与魄力,有着不畏艰难,践行正道的笃定与坚决!

“果是厉害,能写出此诗句的定不是泛泛之辈,不知是……”

杨士奇很倾慕此人。

朱允炆摆了摆手,说:“此人是谁你们无需知道,只需要记住一点,盛世还未成功,诸位还需努力,要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决心与意志,打造好国运之基!”

“臣定不负皇上重托!”

杨士奇与夏元吉同时说,一脸肃然,如同承诺。

项霸王也好,刘小人也罢,虞姬美也好,吕雉丑也罢,都过去了,历史风沙掩去了往日的辉煌与苦楚。现在大明就屹立在这座历史的泥沙之上,能建出什么样的城,延续多少年,都需要看自己与大明子民!

这是建文时代,自己的时代!

未来前进的道路上,难免有无数人反对,但那又如何?自己要站在历史的一方,而不是站在官吏的一方!

走吧,去山东,去北平,去筹备迁都!

妇人之仁,犹豫不决,瞻前顾后,不是帝王的品质。

朱允炆等人继续前行,在宿州停留三日,之后继续北上,于九月二十日抵达徐州。

在徐州城外,朱允炆命夏元吉、杨士奇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