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帮助韩暨,郭嘉和荀彧商议了一下细节。
韩暨是南阳郡人士,按照朝廷的法度,需要南阳太守出面举荐他为孝廉。南阳郡目前一部分在刘表治下,一部分在曹操治下。所以,现在有两位南阳太守,一个是刘表的人,另一个是留守宛城的赵云。
赵云为人忠义,为官清廉。从来都不肯参与官员之间的互捧,这种互捧属于官场恶习,就是相互联姻的几个士族,甲举荐乙做官,乙举荐丙做官,丙举荐丁做官,丁再举荐甲的优秀子侄做官,就这样一代一代循环交替下去,大家共富贵,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这就是察举制的缺陷之一,也是汝颍名士长期占据着官场半边天的原因之一。满朝冠带遥相望,多是书院旧同窗。
就连荀彧这么有原则的世家公子,王佐之才,也不能免俗。不过他举荐的人,譬如郭嘉、戏志才、荀攸、钟繇、陈群、杜袭等等,都非常称职。
后世有人觉得荀彧只举荐士族阶层,局限性很强,怎么说呢?其实这年头还没有出现印刷术什么的,官学和士大夫开设的私学也不是黔首百姓能够入学的地方。书籍传播全靠手抄、人才储备基本都在士族。
普通百姓读不起书,也没有门路上学,关键是求学也没用,负责察举人才的官员连世家大族都应付不过来,哪有空去关心一个黔首识不识字?所以,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性,荀彧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种大族之间相互提携的陋习,也直接导致:袁绍、袁术和曹操这些诸侯,都拥有一个汝颍名士智囊团。没办法,就是喜欢买一赠一,拖拽出仕。
赵云看不惯这种风气,他担任南阳太守之后,已经有不少南阳大族盯上举孝廉的名额,想把他拉入互捧的小圈子。可惜赵子龙一身是胆,威逼也好,利诱也罢,对他一点作用都没有。
这也是荀彧要找郭嘉帮忙的原因,韩暨能不能挤进今年春天的孝廉名册,关键还要看赵云怎么选择。
赵云非常敬重郭嘉。不过尊重都是互相的,郭嘉并没有打算仗着他举荐过赵云,就要求赵云做这做那,甚至违背处世的原则。
如果郭嘉没记错,这个韩暨应该是一个难得的务实型人才,史书上记载:这个人后来改进了冶铁技术,历经三朝,官至曹魏的司徒。临终遗言要求薄葬,避免劳民伤财,十分体恤百姓。
郭嘉写了一封书信,把韩暨的事迹简要地附在末尾,让赵云不必拘束,把韩暨和南阳郡的孝子、廉吏放在一起比较,择优举荐。
南阳郡的人口超过四十万,一年有两个孝廉名额。
如果真有两个比韩大叔更优秀、且正待步入仕途的人,郭嘉也不介意让韩大叔再晚上一两年出仕。辛十娘的年纪还小,迟一些嫁人更好。以时下的医疗条件,十五六岁的少女嫁人,万一怀上孩子,生产过程相当危险。
正月十三,郭嘉去向郭禧辞行,准备返回许都。
乱世中求存不易,事事都得谨慎。一人获罪,连累全族的男丁被免去官职、或者被诛连的事,也屡见不鲜。
郭禧为家族的安危各种操心,前不久,族中有个不肖子弟打着郭嘉、郭图的名号钻营谋利,被他给拾掇了。
听说处罚得极重,连腿都打断。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其他族人都老老实实在家耕读。
刚巧新年祭祖,迁居太原阳曲的郭氏嫡系也纷纷回来扫墓。郭禧闲居无事,又开始发掘族中有潜力的少年郎,据他观察,最出众的应该是郭淮、郭镇兄弟。
郭嘉就远远地见过郭淮一次,还是九年前,祭祖的时候。郭氏嫡系和分出去两百年的旁枝,自然没什么来往。据说福伯查阅了几个时辰的族谱,眼睛都看花了,才勉强排出郭淮比郭嘉整整矮上一辈。
郭淮的父亲郭缊担任雁门太守,大汉群雄割据,臣服了十来年的羌人再次叛乱,趁火打劫。郭缊兵力不足,苦苦支撑,拼命死守雁门关,耗退了羌人,却因为没有及时治疗箭伤,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二岁。
郭淮作为长子,撑起家业的同时,研习兵法,勤练武艺,立志将来要扫平羌乱。他是家族重点培养的嫡系子弟,和郭鸿一样,成年以后是要举孝廉的,不过估计要走智将路线。
考虑到郭淮今年十九岁,即将加冠,郭禧打算给他赐字,又有点拿不定主意,问郭嘉:“伯济、伯益、这两个字,哪个更好?”
郭嘉:伯益这个字,相当拉风。伯益辅佐大禹治水,堪称一代良相。伯益还颇有地理人文情怀,据说他将治水时的见闻一点一点记录下来,内容包括山川地理、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经过后人的整理增删续写,形成《山海经》的最初版本。
问题是史书上记载:郭淮,字伯济,太原人。
郭嘉踌躇了一下:“字‘伯济’吧,好听。”
郭禧仍然不想舍弃另一个字,手抚长须:“恩,那郭淮就字伯济。伯益也是一个极好的表字,预留给小奕儿,将来小奕儿加冠的时候,不管老夫还在不在,都用这个字。”
郭嘉:“……”
他懂,糟老头给郭淮和郭奕取相近的字,是希望拉近他和郭淮的关系。
郭嘉:“呸,说什么在不在,伯父老当益壮,将来我孙儿行冠礼,也要伯父来做主。”